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宜蘭陳氏家廟鑑湖堂......洪淑如












鑑湖堂是福山植物園的附加景觀點,福山植物園曾經二進二出,對我來說沒有很大的吸引力,然而,見見老同事、話話別後,因此第三度登臨。







福山植物園,別來風采依舊,水生植物池畔明顯有了秋意,近處的水松微黃,植物群墨綠,遠處朦朧的山嵐輕飄,這些條件的組合,福山的入口處,很有風景明信片的架勢;繞過福山一圈,老朋友小屁屁、鴛鴦、九芎…..等別來無恙,慶幸福山植物園仍舊是動植物的天堂。







因緣所致,午後的陳氏家廟鑑湖堂是我此次自強活動記遊的主要。


陳氏家廟鑑湖堂,在我感覺,它就坐落在一片荒野中,因為幾進幾廂房的紅牆、陳老師大厝,四周溝渠圍繞,厝前好幾片池塘,或許秋來之故,水生植物該開花的早已凋零,該是綠意的業已枯黃,所以配上頹圮的花牆,整個陳家古厝,也有些秋的肅穆氛圍。








儘管如此,出外旅遊,對景觀點的滿意度,因人而異,如隨行的老同事生物老師,在學校栽培一片台灣蕨類,在台北市的校區,非常有特色,所以她到了陳家古厝,如入寶山,絕對不會空手而回,當然要拍照存證、當然要仔細觀察、勤記筆記,當然要購買她所欠缺的蕨類,這趟陳氏家廟,以她的收穫最為豐




盈!




至於我,哈哈!我的歡喜或許與她有很大的不同。


宜蘭擺釐陳家鑑湖堂,它的傳統官家古厝並不很吸引我,擁有狗洞與銃孔也不稀奇,倒是我對登瀛書院前的方巾勇石很好奇,陳家自有清以來,能文能武,所以出了許多武舉人、武秀才,方巾勇石是用來訓練後代子孫,舉起一百五十公斤重的石頭,我們慫恿同行的導遊、同事,結果個個面有難色,看來要當個武狀元還真難喔!







鑑湖堂幅地寬廣,土地肥沃,陽光充足,所以種在那兒的花朵特別嬌豔美麗,大王椰樹特別高拔、落羽松英挺;最讓我稱道的是很稀鬆平常的硃磦色扶桑、雞冠刺桐、粉紅的木芙蓉都露出英雄本色,尤其是咖啡館前,刻意栽培的水生植物盆景,讓我印象深刻。







當然鑑湖堂的知名度不在古厝,不在尋常的花草,而在那一片特殊的落羽松園、和擁有許多水生植物的池塘。







落羽松、水生植物,前者在五六十年前員山忠烈祠旁被遺棄,後者搶救於雙連埤被廢棄時,如今不管活得神采奕奕的落羽松,或者可當教育園地的水生植物群,陳家無私的奉獻,愛鄉愛土的情懷,再再證實陳氏家族一脈相傳的風骨…..【學豈在窮通砥行者貴、士何分顯晦無品則汙…..登瀛書院前的對聯。














話說那片落羽松,它確實很奇特,我曾經在大陸看過,但是就不知道原因,僅覺得為何松樹旁會冒出類似土地公的【柴頭尫】,那些膝根【氣根】,高矮胖瘦、錯落有致,一個個正經八百的圍繞著老松,活像一群小小菩薩在佛陀面前求經問道;直到現在,我才恍然大悟,落羽松為了適應濕地而演化成突出地面的呼吸根,它的作用等同老榕樹的氣根啦!










走進陳家古厝,四周一片水田,水生植物的多樣化,我不是行家,所以我不多著墨,但是半月池內的幾隻水鴨兩隻土鵝,我很替它們慶幸,簡單的鴨寮,襯著田家風光、無盡的水生植物,難怪它們一派悠閒,相對的有了氣質,相對的神清氣爽,那隻大公鵝,從頭到尾都是單腳獨立,從頭到尾就是釋迦摩尼佛的金雞獨立狀,那個架式、那種豪情我很喜歡。









鑑湖堂,源自於陳家祖居福建漳州過來的,如今移植的鑑湖堂,雖然不能水清如鏡,但是溝濬旁、水田內的大王椰樹、落羽松、蓮花、……倒影歷歷如繪,尤其是古厝旁不遠的黑瓦白牆的農舍,那個倒影活脫脫的黃山腳下的宏村,


它僅僅少了馬頭牆而已。









鑑湖堂,不管是實質的鑑湖堂建築,或是精神層次的鑑湖,就是光風霽月、有品有格的劍之湖風采!







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太魯閣沿途的優勝美地......洪淑如













離開九曲洞進入燕子口、到靳衍公園,依然是聳入雲霄的斷崖峭壁、渾厚雄偉的峽谷,曲折迂迴的山洞隧道,不同的是峭壁上多出了類似燕子築巢的大理石洞穴…..實際上是壺穴地質,壺穴第一次看見出現在高山上。當然「百燕鳴谷」的熱鬧景觀,隨著遊客量的增加也煙消雲散了,我們只能以憑弔古蹟的心情來起思古情懷。











燕子口步道有我最想見的印地安酋長岩,所以當我們一路前行,聽到識途老馬的指點,我是二話不說的猛按鏡頭,到太魯閣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知道有印地安酋長岩是最近的事,所以遠遠瞧見它,那種熟悉度就像會見久別的朋友,心中的高興不言可諭,大自然的巧手讓人類有非常實際的聯想。











當天我所見到的印地安酋長岩跟印象中沒有多大差別,只是它的下巴深深埋藏在潺潺的溪水裡,儘管如此,它英挺的鼻樑、大大的眼睛、小巧的嘴唇仍清晰可見,走到此地,老師要我們寫生,我不多加思索落地就坐,眺望對岸峽谷,就以它為模特兒,配合週遭景觀去蕪存菁,將它納入鏡頭、繪在畫裡。











寫生前的途中,我們先經過長春祠前稍作停留,作遠距離的欣賞,宮殿式的長春祠非常醒目的嵌在山壁間,背後高聳的山頭,綠意直入雲天;前面拱橋下的流瀑洩進溪底,令人擔心的是山壁間的碎石坡,滾落的石頭灑滿溪畔,我在擔心,長春祠的安危是否一如當年架在懸崖上的退除役官軍生命,我似乎聽見溪水在提醒、在警告……











距離燕子口不遠的布洛灣台地,也是太魯閣族原住民居住之地,現今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在此地成立管理站,有空不妨走走,它是一處很好的休憩地,兼具原住民特色的園區











最後一天,要離開太魯閣前,我們在崇德休息站準備寫生,想到烈日當空,心裡就發麻,還好順著台階走下有個簡易涼亭,大夥兒可以將就將就。我們落腳的地方正對著清水斷崖,從低處眺望,蘇花公路如絲如帶纏繞於山腰峭壁間,距離不遠的崇德隧道斷崖幾乎與海灘垂直,當天晴空萬里,所以波平如鏡,唯有緊靠斷崖處的礁石鑲滾著浪花。











歸途中經過三棧溪風景區,它素有「小太魯閣」之稱,也是畫會靈魂人物…..小古心目中的化外桃源,所以我們也稍事逗留,裡面有個坐擁群山的原住民部落,環境非常清新,尤其那些饅頭型的小山,會讓我誤以為重返長江小三峽,很可惜回台北的火車在即,要不然下三棧溪內摸個玫瑰石,和溪中游魚打打招呼,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離開太魯閣國家公園整整一個月,這些天來對著照片寫遊記,同時轉換為畫作,看到造物主的鬼斧神工、穿山公路的險峻,我實在滿懷感激。這期間經過兩次颱風的侵襲,據說印地安酋長岩對岸的隧道業已崩塌,其他部份是否安然無恙,我才從那兒回來,對那兒有份深深的感情與繫念,但願我曾經看過的一切,都仍然挺立在那兒。2008/10/9






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

彩色繽紛的南德之旅---張素花

我帶回來一堆彩色的回憶。。。。。


        德國的南部延著萊茵河畔羅漫蒂克大道的秋天,各種樹葉爭相變裝換上彩衣,黃、橙、紅跳上藍與綠的層面,染成燿眼令人歡呼的美景,古堡、老街、湖畔、歐式建築、、、被彩葉裝點成「底片殺手」倖好現在有了數位相機,免得底片帶不夠到處向人乞求相借。反正是數位隨時可刪,美景當前不照多可惜,對於我這愛畫畫的人來說,光照不畫是很對不起自己的,跟旅遊團又不是寫生團,是沒人會讓你在那裡慢慢畫的,因此這次出國隨身包包裡就帶了一本25x17素描本,抽空趕快畫上一景,雖然是黑白,雖然是意猶未足,總算是了叻一點心願。


海德堡的街景↓


羅得堡中古式建物老街↓


萊茵河河畔很多古堡很入畫↓


在法蘭克福的HOTEL窗外隨便即可畫得一景↓


參觀樂聖貝多芬故居回來忍不止畫下這幅↓


將各種變色葉放在一起即成一幅還未上色的構圖!


見一老屋大門造型非常吸引我,放棄後面的景點介紹,掏出本子,拿起筆趕快畫下來!


天鵝堡很想畫可惜沒時間,因為要進去參觀,畢竟裡面還有很多值得參觀的↓


隨便拍就是一張美美的風景明信片↓


出國旅遊我喜歡選擇有彩色秋天或瑞雪紛飛的北冬風情,因為在台灣難得看到,既使有就需付出堵車及人擠人的代價,花錢出國如能得天時、地利、人和,就能帶回滿滿的一堆幸福的回憶,當然啦!像我們這些愛畫畫的,如能畫上幾筆是最好不過了。


 


 



 


九曲洞步道.....洪淑如



九曲洞

身為台灣人,沒有到過太魯閣,親眼目睹太魯閣山峻、水美、石秀,沒有去感覺先人在崇山峻嶺中開鑿出的中橫公路,進而對它發出由衷的讚嘆與感佩,真是枉為台灣人。



黃傑詩

一趟太魯閣行,稍微理出中橫公路的開發史,它是早期原住民的打獵路徑;日據時期的軍用道、理蕃道、風景攬勝道;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台灣的產金、發電道;直到國民政府遷台後,退役官軍成為中橫築路人,47\49年完成舉世鉅作,中橫公路從無到有,期間因築路犧牲的官兵英靈就在太魯閣的長春祠裡。





燕子洞

很感謝畫會的安排,這趟行程很有倒吃甘蔗,漸入佳境的感覺,從綠水、白楊,


到九曲洞步道,一程賽過一程,一段美過一段,從天祥到太魯閣、從九曲洞到燕子口終點的印地安人頭像,再想想過往,玩過的許多峽谷,只感覺當時諸多的時間與體力,似乎白白浪費了。


說真的,拜人車分道之賜,蒙開路者之恩,走九曲洞步道是件痛快的事,心情格外輕鬆,景觀當然就好看了。




洞外景觀

九曲洞也因洞多路彎而聞名,還好當初設計者英明,它不像其他隧 道,一路幽暗到底,它除了洞中有洞,更是道外有道,所以步行其中,雖然常會「與世隔絕」,但是時而又見天際,沿途既可享受洞中有洞的樂趣,又可品嚐柳暗花 明的新鮮,當然,洞窗外常是千尋石壁,峽谷裡諸多雅緻的大理石。



刀削斧劈

我愛那樣的斷崖絕壁……如 刀削如斧劈,兩岸逼仄時,藍天白雲僅有一條縫,水轉山繞處,岩壁如狹窄的山路會車。我更愛岩腳的大理石,我很喜歡看岩壁上的斷層、節理、褶皺,它們的顏色 從深灰到純白,從黝黑到赭黃;它們的紋理既縱又橫還帶曲折,我甚至懷疑太魯閣族婦女臉上的文面,都和美麗的大理石花紋脫離不了關係;再仔細觀賞它們圖像鮮 明、生動有趣的造型,真的「黑熊在喝水」、「鯉魚躍龍門」,道地的「印地安人頭」…..





魚躍龍門

我也很喜歡趟在河床上的石頭,在祥徳寺的溪谷裡、在晶華酒店旁 的河床上、在立霧溪上下游的溪水裡,大小石塊多得數不清,它們的顏色同樣變化多端,它們的造型也是千變萬化,溪谷有了它們,就多一種變化,增添一份韻味, 光是用眼睛看,就足以酣醉,再用相機喀擦一下,就是曠世傑作,進入畫紙,就是千秋萬世。



黑熊喝水

從審美的角度來看,太魯閣的山壁是雄渾壯觀的,立霧溪的大理石 是美麗而雅緻的,立霧溪的水雖然不夠美,但是從自然演化來說,立霧溪水剛毅如劍,太魯閣險峻的山勢,雖然仰賴於地殼不斷的隆起與上升,但是如果沒有溪水的 推波助瀾,沒有千萬年不眠不休的切與割,太魯閣縱有峭壁斷崖,沒有深邃的峽谷,
就會精華盡失。




美美的大理石紋路

太魯閣的風光是世界級的,中橫公路的開發是一流的,有了當年築路官兵一鑿一斧所闢出的九曲洞步道,這份集「天地之大美、山水之清趣」的太魯閣,才能攤在世人面前,我不知道我碰見聖多非總理一行人觀看之後有何讚嘆,最起碼 太魯閣風光在九曲洞步道這一段,絕對是天下一大奇觀,絕對可以列入聯合國文教組織的地質景觀保護區。





聖多菲總理一行人















太魯閣族國寶





























2008年11月16日 星期日

中華九九書畫會97年6月份二二八紀念公園寫生活動紀實 ..... 劉瓊玩


 


     228和平紀念公園原名台北新公園,是台灣第一個承襲歐洲風格的近代都市公園,園區內露天音樂台、日本造景池塘、拱橋、綠地步道等,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 政府更在園區內興建中國式庭台樓閣,紀念 國父 孫中山 先生、劉銘傳、鄭成功等人,表現傳承中華文化之風,1996年市長陳水扁先將其更名為「228和平公 園」,並於園內設立228紀念館及紀念碑,成為追溯歷史、撫平傷痛的紀念公園。






      園區內景色動人,處處皆可寫生入畫,亦有咖啡雅座可供歇息。




      六月份二二八紀念公園寫生活動計有十三同學參加




     早上九點在公園入口處集合後先合拍一張團體照後即開始繞公園尋找自己喜歡的景點




     李足同學來得最早,趁等人之際,先已畫好一張畫了圖中碩大的粉紅色蓮霧引人垂涎三尺呢!!我趕快先拍照存檔見大夥來齊了她收拾好畫具 跟著大家再找另一景點作畫精神可佩啊!!




     我和理事長及理事長夫人、阿順師兄、秀惠等繼續尋找美景繞至側門邊涼亭見前有池塘、拱橋塘中更有錦鯉、夜鷺、烏龜等生物好不熱鬧而池塘對岸有高大樹叢只見遊人三 三兩 兩悠閒散步其中拱橋上更有一群興高采烈餵魚的小孩子.這些景觀皆可入畫,遂坐定此處最重要的是值此炎炎夏日那兒有涼亭可遮蔭更有陣陣涼風才能定下心情來作畫!!




     淑如學姊繞至前門去畫氣勢磅礡有大羅馬柱的省博正門,其他人分散各地,素花、慧雪、華香畫省博館背景。




  這幾次隨我們一起出來寫生的陳學遜先生不僅隨時捕捉學員繪畫神采更全園走透透拍攝美麗景觀古蹟回家後更熱心剪輯成專輯分送給全體參加寫生同學在此致上深深謝意!!更難得的是他錄下了夜鷺吞食一隻大魚的畫面可供學員們繪畫參考




     寫生活動原預計下午三點結束但當時天天有來勢洶洶的午後雷陣雨當天也不例外至下午一點天空轉陰眼看又要下大雨 遂提早收工於捷運一號入口處拍照驗收同學畫作並交代學員們將作品帶至各班請老師講評匆促地結束此次的寫生活動




    P.S我們敬愛的涂老師原本已準備出門至省博給大家鼓勵和講評了!! 奈何天公不作美竟下起大雨遂作罷




       那麼熱的天氣大家沒有躲在家中吹冷氣肯出來共襄盛舉出誠屬不易真的感激不盡!




                                      照片等素花補上


2008年11月5日 星期三

天然SPA….白楊步道......洪淑如







凡是到過太魯閣白楊步道的遊客,沒有一個不讚嘆它峭麗的山色、峰迴溪轉的特殊景觀,沿途的多重隧道,造就的柳暗花明,過了一景又一景的新鮮感。








先人的刀斧神工






白楊步道,沿途溪谷堅硬的山壁質感、白中帶灰的大理石紋路、層層的皺摺,在湛藍清澈的溪流中,顯得非常的出色討好,那個在明信片上才有的美麗鏡頭,竟然在我的眼睛裡鏡頭中,那是我作夢都不敢想像的大好事。







這樣的大理石是太魯閣之寶




當然雙層的白楊瀑布、第五號隧道前的那股水柱也包含在白楊歩道的景觀裡,瀑布看多了,視覺感情也麻木了,如果不是為了要寫生,它大概不會引起我多大的興趣,但是離開白楊瀑布不遠的水簾洞,那就是非常別開生面的一大奇景。







白楊瀑布共有三層我的相機無法全攝






第五號隧道前的瀑布




水簾洞這個名詞到處都有,但是真夠格的只有白楊歩道的水簾洞了,出發前老師再三交代,記得攜帶手電筒、輕便雨衣、拖鞋,我直覺奇怪,天底下的景觀,我就從來沒遇見如此的需要,直到水淹膝蓋的水簾洞口前,我才恍然大悟這三者的不可或缺。








逛過三條步道  這個季節  只有這段水是湛藍的






我從不知道錯誤的決策會造成如此美麗的結果,如果都能如此,那麼我寧可主其事者,不妨事事糊塗些。因為當年台電為了在立霧溪上游蓋發電廠,誤挖水脈,充沛的泉水自頂端岩石縫中滲洩而下,造成今日洞內水簾重疊交錯,地面水溝汪洋一片,直到洞外……









我很喜歡終點的這個水簾洞,尤其在盛夏酷暑之際,它真是一個很特殊的、免費的天然SPA場所。




當然穿上雨衣、換上拖鞋,帶著手電筒,長驅直入,假日人多,好久沒有這種人擠人,「摩肩接踵」的經驗,況且洞內僅有一條不完全高於水面的歩道,所以來往的遊客必須放慢腳步,尤其在狹窄的交會處,一個不小心就會掉進水中,那種小心翼翼、那種孩提玩水的感覺,也是一種痛快。








雖然全是漆黑的  但是看到透光處  佳景當前心情是愉快的






洞中沒有照明設備,遠離入口即陷入一片漆黑,還好隨身攜帶的手電筒發揮功能,但是狹窄的人行道上擠滿了來往的遊客,所以速度如蝸牛漫步,此時雖然雨衣裹身,腳底沒了鞋襪,洞內的水奇涼無比,所以陣陣涼意自腳底很快竄起,繼而洞中水滴逕自在頭頂上彈琴…..丁丁鼕鼕,還時常越過帽簷穿透雨衣沁入肌膚,…….







沒有雨衣只好帶有換洗衣服




在洞中,時常有「塞車」的情況,體貼的遊客會自動的往水中走去,當然就讓出一條路,於是蛇龍繼續往前,慢慢的看到前面的透光點,繼而走出洞門外,洞外當然有另外一片天,只可惜它沒有去路,所以我們又原道折回,又陷入另一段「水戰」。






去時雖然洞外的一身燥熱很快的消失,也覺得舒暢無比,等到回頭全身有了涼意,所以到達終點時,想要傚法別人玩玩水,等我完全泡在水中,我的媽呀!水當然是冰冷的,所以我快歩的離開,結束那場新鮮而刺激的水中SPA







這條步道以多隧道多水而聞名




白楊步道有如一般的產業道路,老少咸宜,沿途山光水色絕佳,又因它的隧道多,所以沿途總是「忽明忽暗」,每當進入隧道中,如果不打開手電筒,走起路來很有挑戰的興味,因為不知何時會去「撞墻」,何時會遭蝙蝠「青睞」,何時會投到他人的懷抱,甚至踩到水漥,那種不確定性是很有意思的。







天有多藍天氣就有多熱